南京招標投標云網
南京招標投標協會主辦
南京“招標投標”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標桿指標”, 全國前十!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我國營商環境評價領域的首部國家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集中展示了優化營商環境各個重點領域的最佳實踐、標桿城市及典型經驗。南京市招標投標、政府采購、執行合同等12個領域單項指標進入全國前十,獲評“標桿”。在招標投標領域,標桿城市探索形成了推進電子招標投標、加強招標投標監管、降低交易成本等一批改革舉措。近年來,市建委持續推進招投標領域改革,圍繞減環節、減時間、減成本,優化工作流程,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加強招投標過程監管,促進招投標領域營商環境優化。
1、擴大招標人自主權
實行招標人負責制。招標人可以自行決定開始招標活動,并自行承擔因項目各種條件變化而導致招標失敗的風險及責任。
推廣“評定分離”制度。建筑設計方案招標項目、采用工程總承包的招標項目、政府集中建設的大型及以上或技術復雜項目可采用“評定分離”,充分賦予招標人定標權。
國有企業投資的經營性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可以將項目的設計、施工、材料設備和咨詢服務直接發包給控股企業或被控股企業。
對城市重要地段、重要景觀地區的建筑工程,建筑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公共建筑和省重要大型工程,可以采用邀請招標方式發包,也可直接發包給以建筑專業院士、住房城鄉建設部或省級人民政府命名的設計大師為主創設計師的設計單位。
2、細化招投標監管措施
在雨污分流、園林綠化、限額以下項目進行探索和改革,出臺了《關于優化提升雨污分流工程招投標監管工作的暫行意見》《關于規范國有資金投資小型建設工程發包管理的暫行意見》《關于加強園林綠化工程招投標管理的暫行意見》《關于應對疫情優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確了建設單位的主體責任和自主范圍,細化招投標監管措施。
調整交易系統開標程序,2020年3月,發出《關于進一步完善招標文件編制和規范開標活動的通知》,要求先由投標人解密投標文件后隨機抽取評標系數,及時堵塞開標程序漏洞,防止誘發串圍標行為。
規范投標擔保遞交形式,2020年7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投標擔保提交形式的通知》,堵塞印發串圍標違法行為的制度漏洞,強化市場監管。
3、簡化流程提高效率
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取消“招標人自行辦理施工招標事宜的備案”和“建設工程招標投標情況書面報告”兩個權力事項,簡化招標流程。
招標文件中明確投標人無需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服務大綱或者設備安裝調試方案等技術標評審內容的,自招標文件開始發出之日至遞交投標文件截止之日不少于10日即可,縮短備標時間,為招投標各方主體極大節約時間成本,提高招標效率。
4、優化招標投標模式
通過工程總承包模式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模式,切實減少招標投標層級,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優化項目建設。
2019年至今年10月,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727個項目、788個標段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發包,合計金額約1568億元。
2019年至今年10月,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121個項目采用了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模式,合計金額約18.3億元。
5、開展專項整治工作
2019年9月下旬至11月中旬,開展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招投標領域營商環境專項整治工作,清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招投標相關制度規則,糾正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壁壘,優化招投標領域營商環境。
2020年7月至9月,開展了全市建設工程行業專項整治工作,將招標人規避招標、設置排斥潛在投標人條款,投標人串通投標、以他人名義投標、強攬工程,中標人轉包、違法分包,非法干預招投標活動等七大部分內容作為整治重點,進一步優化房建和市政工程招投標領域營商環境。
6、懲治招投標失信行為
2019年,對1家建設單位的2個項目應公開未公開招標行為進行了行政處罰,對2家施工單位弄虛作假、騙取中標行為進行了行政處罰,并及時在信用平臺公示。
2020年截止目前,已對2家聯合體投標單位(4家單位)串通投標、2家監理單位串通投標進行了行政處罰,并及時在信用平臺公示。
將招投標行政處罰外的其他失信行為劃分為放棄投標行為、放棄中標行為等類型,分別在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曝光臺”欄目和“其他公示”欄目等進行公示,公示期內限制參與投標活動。
7、推進電子招投標工作
加大與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溝通協調力度,在施工、監理、勘察、設計(團隊招標)招投標實現全流程電子化的基礎上,2019年8月,上線工程總承包項目全流程電子交易系統;
今年9月30日第一個地鐵主體施工電子招投標項目“南京地鐵2號線西延工程車輛段景觀綠化及沿線站點苗木種植工程”發布招標公告,電子招投標交易系統試運行。
在《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獲評“標桿”,是國家層面對我市招投標領域創新舉措的認可。下一步,市建委將持續深化招標投標領域改革,著力制度集成創新,不斷完善營商環境制度體系建設,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素材來源:招投標處
圖文版權: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